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资讯 >> 详情
司莫拉——高原边陲上的幸福明珠
来源: 保山新闻网      时间:2023-08-29 14:41:23

腾冲,一颗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璀璨明珠。悠悠千年,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这里珠联璧合、相映生辉。


(资料图)

这里是一幅天地人和的生态画卷;这里有世界罕见的火山和地热奇观;这里有一条古往今来的丝绸之路;这里是翡翠加工贸易的先河;这里是中国抗战以来收复的第一座城市;这里是一部散落边地的汉书,各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,形成了以开放性、包容性为基本特征的地域文化,一曲曲和谐、和顺的融合之歌,在这里悠悠传唱。

司莫拉,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古村落,就坐落在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。佤族话里,“司莫拉”意为“幸福的地方”,在西南高原的边陲上,这个村落正闪耀着幸福的光芒。

敲打木鼓的游客。

“咚——咚——咚”,顺着火山石铺就的道路走去,三声铿锵有力的木鼓声从司莫拉的木鼓屋传来。

2020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敲响了三声木鼓,幸福的春天奔向了司莫拉;今天,司莫拉的幸福故事,仍通过人们手中的鼓棒,声声奏响,传向远方……

让明珠闪闪发光——筑牢基础桩 架好幸福桥

明代旅行家、地理学家徐霞客进入腾冲游历时,清水镇水稻种植已成规模,“水田漠漠”是他当时对清水镇的记述。穿越数百年,如今的水田“七彩稻田”不仅成为游客打卡的热门景点,还成功亮相COP15。

司莫拉七彩稻田。

今天清水镇的司莫拉,汉、佤、白、阿昌、景颇等多民族共同生活在这里,在历史的延续和现代化建设中,司莫拉在幸福的路上发生“蝶变”。

走进民俗文化陈列馆,清水镇党委委员,三家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赵家清介绍:“2014年前,这里的贫困发生率高达23.4%,‘看寨不是寨,茅草垒成堆;夏恐屋漏雨,冬怕寒风吹’曾是司莫拉的生活写照。”

民俗文化陈列馆。

随着党的扶贫政策飞入寻常人家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,司莫拉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,以发展旅游业作为脱贫手段之一,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乡村建设的全过程中。

从田房泥路到黄房瓦屋,硬化路串起家家户户,延伸到山间地头,沉寂的山坡变了模样,这是司莫拉从前的幸福故事;从乡间庭院的绿化改造,蔓延到大街小巷的规划建设,合理的人文保护和自然的原始气息相结合,这是司莫拉今天的幸福故事。

“现在假期每次回家都会打理自家的小院子,种种花修修草,闲暇时还能和朋友家人一起到村落广场看看演出,去栈道欣赏风景,感觉到生活方方面面的品质一直都在提升,对家乡的感情越来越深。”从小在中寨长大的李喜爱深刻感受着村寨一直以来的变化。

司莫拉因地制宜、合理规划,大力发展乡村旅游,2017年摘掉了贫困村落的帽子并入选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,2020年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。随着“美丽乡村”“最美庭院”建设,司莫拉礼堂、文化活动广场、民俗文化陈列馆等景观节点和景观栈道、旅游公厕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完善。村寨开始热闹起来,司莫拉从“贫穷小山村”变成了民族团结进步的“美好家园”, 原始的乡村特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这里打卡体验。

今天,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开窗就能看绿、推门就能闻香、移步就是一片景,人居环境得到提升的同时,人民的收入也越来越高。司莫拉的蜕变,成为腾冲实施建设“布局科学合理、服务功能完善、人居环境优美、村强民富和谐”乡村的一个缩影。

让明珠照亮思想——打造软环境 唱好幸福歌

“3000一个铺位!有没有?”

“加价,3200!”

8月的司莫拉,此起彼伏的夺标声,在司莫拉农特产品一条街上传来,一年一度的商铺夺标在这里如火如荼展开。

2020年1月19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看望乡亲们时指出,“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,大力推进乡村振兴,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。”

司莫拉农产品一条街夺标现场。

赵家清表示,司莫拉如今的夺标景象和3年前迥然不同。

第一次夺标,是2020年6月在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。开始只有一小部分做小卖部的商户参加,因为理念一直停留在挖山、耕地和外出务工上,当时每年1000-2000元的商铺基本没人敢去租。

为了转变观念,作为司莫拉建设的带头人,赵家清牢记嘱托,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、助推乡村振兴,带头组建了一支由党员、各民族乡贤、致富带头人、光荣脱贫户等为主的“乡村主播”宣讲小分队,开设司莫拉文化讲堂,通过火塘会、专题讲座等方式,与村民一起谈变化、讲未来,引导村民更新观念。

“以前我们不敢说普通话,怕说不好被别人笑话,有好东西也不好意思卖出去。现在通过村里开设的一些培训,自己也开始实践,更有勇气和游客交流,自己的产品也卖得更好了,甚至比我去外面打工要轻松要更赚钱,还有了自己当老板的感觉。”在商铺前卖着自家小黄牛干巴的王涵说道。

走在路上,赵家清说:“我们群众在内心素质上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从以前在表达上的害羞含蓄,到现在看到一个人,都会主动用普通话给你说‘你好,需要什么帮助’,即使说不好,还会再来一句‘慢走,下次又来’。”

三年来,司莫拉合作社通过景区管理、资产租赁、产业经营、就近务工等方式实现收入118万元,社员分红达到24.1万元,居民收入渠道变得多元起来。

农特产品一条街上,人群熙熙攘攘,来往的游客挑选着商铺上摆放的胭脂果酒果酱、司莫拉红茶、大米粑粑等种类丰富的农特产品。新的活力正在司莫拉焕发。

走进一栋新建设的黄房瓦屋,电视机里,《阿佤人民唱新歌》的旋律在房间萦绕,赵家清说:“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,是物质增收上的更加幸福,也是精神理念上的更加幸福。”

让明珠照耀明天——发展新产业 走好幸福路

几百年来,司莫拉在青山环抱,泉水潺潺的孕育下呵护润泽着一方人。在观景台极目远眺,千树护绿、阡陌纵横、梯田婉约,农耕文化在这里传承。明清时期,清水农耕开始开垦拓荒,一片荒芜变沃土,自此奠定了清水以后各村寨壮大繁荣之基础。

“清水镇是一个山好水好的地方,我们因地制宜,立足当地生态,发展乡村旅游,在保护好和美化好乡村的基础上,着重保护原始风景和乡村风情。”走在司莫拉的林荫路间,赵家清说道。

司莫拉依托佤乡风情,打造了古寨乡旅、农旅休闲、民宿示范、现代农业等多种业态,通过佤族歌舞互动、节庆活动、农事体验、文化研学等,丰富了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、学”的旅游产品,群众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展的同时,其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与日俱增。

司莫拉建设风貌。

近两年来,司莫拉建成农耕文化观光区,打造云谷公园,建成25个水车集群,种植万寿菊、油菜花、百香果等,让村庄增色、田园增美、农民增收。还建成农家乐6户、民宿4家,从事农特商品售卖35户,40余名村民在景区内实现了就近务工、稳定就业,群众真正吃上了“旅游饭”,创富的劲头越来越足,生活的方式越来越丰富。

“我们还会不定期开展文艺汇演和联欢活动,传承弘扬‘新米节’‘搭牛丛’等传统节日,并举办受游客青睐的篝火晚会,开展木鼓等风情体验项目。”文化活动广场上,一位穿着以黑为质、红为饰的佤族传统服装的讲解员说。

和各族群众“共舞”,同八方来客“共欢”。司莫拉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旅游发展优势,以文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构建“我为人人、共建共享”的现代幸福观,促进各族群众在实现乡村振兴进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,不断深化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的思想共识。

司莫拉的“蜕变”,是“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”的一个剪影,也是“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”的一个缩影,更是“党的光辉照边疆,边疆人民心向党”的一个写照。司莫拉的“蝶变”,折射着腾冲的万千巨变。

今天司莫拉佤族村,清泉汩汩,草木蔓发,春山可望,穰穰满家。面向未来,司莫拉各族群众坚信,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,发挥绿水青山的优势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发展农旅融合模式,一定能让新时代的幸福鼓声更响亮,新时代的幸福之路更平坦。

西南高原的边陲上,喈喈鼓声,袅袅不绝。


文图:李子楠

来源:云南网、保山日报

编辑:李美兰

责任编辑:杨清宗

关于保山新闻网

该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传部保山新闻网管理,是保山市权威新媒体发布平台。关注本账号您将能及时收到保山的新闻资讯。版权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!保山新闻网联系信息电话:0875-2135020QQ:3049779830(微信同号)投稿邮箱:wx@bsxw.cn
标签: